大数据如何连接小农户(易县专题部分)
发布人:塘湖村:754384796;754384796 时间:2014-08-25 11:22:48

2014年02月25日 来源: 农民日报

大数据如何连接小农户
——“农技云”和“微创业联盟”探索扫描
  农民日报记者 毛晓雅
  互联网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在社会各领域掀起令人惊奇的波澜。以云计算技术为突破的大数据时代款款而来,已经开始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农业系统,从政府、高校、互联网企业到IT发烧友、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有一批人在致力于利用云技术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自上而下,从城到乡,无论能否读懂令人费解的技术概念,他们或为之兴奋雀跃,或因之改变了工作、生产、生活方式。这当中,有官方实践,也有民间探索,记者各取一例,试图呈现大数据连接小农户的意义和途径。

  信息“孤岛”相连创造的巨大价值

  ……

  谁来承担这个庞大信息网的组织构建
  搭建云平台,技术不再是瓶颈。然而谁来承担这个庞大信息网的组织实施?河北省易县农民自己牵头的“易县微创业联盟”网站在这个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一个偶然的机会,河北省易县的农民王永旺结识了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文银。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显赫的学术背景,赵文银凭着对互联网的热爱和执着,获得了多项互联网发明专利,他利用云技术搭建起服务农村信息化的网站平台,一直在寻找落地实施的机会。王永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网站平台是现成的,由于云技术集中维护处理的低成本优势,参与的人只需要有电脑有网络,就可以上传信息。于是,在一个山区贫困县,云平台农村信息化实践在农民的自发组织下悄然展开。2013年6月到12月,100个村的近200人成为网站的信息员。
  清西陵镇的刘艳丽依靠当地旅游资源,经营一家农家乐.“我希望能通过网络把农家乐介绍给更多人。”通过培训,刘艳丽掌握了简单的上传信息操作方法。

西陵镇网站长、随缘饭店经理刘艳丽(左二)
陪同电商协会到太宁寺山场了解柴鸡、核桃等土特产情况

  柏木井村的刘二民头脑灵活,“村里柿子好吃,但没品牌,卖不上价,几毛钱都没人要。2013年,我注册了商标,给柿子进行包装,信息上传到网上,一箱17斤能卖50块钱。”眼看到2013年底了,刘二民打算通过网站把要买年货的老乡组织起来,“直接找厂家团购,能省不少钱。”


柏木井村站长刘二民在微创业二次论坛会上做分享发言

  塘湖镇中心小学的老师王爱军打算通过网站把农民培训搞起来,平时遇到啥新鲜事儿,就拍下来传到网站,“操作简便,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每天上网的时候顺便就能更新信息。”

送教下乡塘湖办公室负责人王爱军受网站邀请介绍教育信息化情况

  这群人中,有普通农民、回乡创业青年,也有教师、乡镇干部,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初衷是通过网络获得致富机会,改变工作手段。“目前参与的人都是志愿者,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利用业余时间上传信息,保持着网站的活跃度。”王永旺坦言,“没有官方支持,很难推广下去;而参与的人越少,网站发挥的作用越有限。”王永旺坦言。
  

  为了对上传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约束,易县微创业联盟制订了一套县、乡镇、村层层把关的管理制度,村信息员接受乡镇信息员的监管,乡镇信息员接受县信息员监管,如有虚假信息,则取消发布信息资格。然而,在如何对信息员进行有效激励,将平台持续推广下去的问题上,易县微创业联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上为节选)

    本文被新华网、央视三农网、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编辑:易县塘湖网站电商部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亿盟258网  1998-2013©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271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186号 技术支持: 北京乾坤化物数字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