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类型:新闻中心 发展中的易县塘湖中心小学 发布人:塘湖村:1037035389;1037035389 时间:2013-07-16 13:39:30.0 创办高标准学校 办民族特色教育 ——发展中的易县塘湖中心小学 易县塘湖中心小学位于易县塘湖镇塘湖村西1公里,于2009年6月份成立,是一所全日制六年制完全小学。现为保定市标准化学校。有两个校区,东校区(原塘湖回民小学)全部为走读生,西校区(原塘湖初级中学)以住宿生为主。学校占地面积48.2亩,建筑面积5335平方米。学校服务半径8公里,生源覆盖塘湖、潦水、东柳泉等23个行政村,现有教学班16个,学生493名,其中回族学生7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学校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为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坚实的稳定基础。 东校区(原塘湖回民小学)始建于1915年(民国四年),当时校名为易县第六高小,后来曾用塘湖完小,塘湖火炬小学,1985年改为塘湖回民小学。学校第一任校长是祖常伍先生。1995年春,村党支部村委会深知塘湖的希望在教育,克服重重苦难,村民出义务工600个,义务挖土500方,义务出车1000辆次,社会捐资5万元,集资3万元,总投资65万元,新建校园8亩,教学楼1650平方米,学校于1995年11月8日迁入新址。学校在1994年全县小学考试中,获第1名。2000年 10月,学校工作得到省普九验收组专家的肯定。2006年11月,省普九验收组专家对学校给予高度评价。省市县民委领导对学校多次考察,对学校民族教育工作给予肯定。2008年10月宋庆龄基金会,中日友好促进协会一行7人到学校考察,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给予赞誉。 全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进行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会课等进行民族常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风土人情、英雄人物。同时,根据学科特点,教师还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 学校学习借鉴先进的特色创建理论与经验,完善个性化的特色办学体系,使学校特色创建活动在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运行。 一是建构完善的特色办学体系。我校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着眼点,以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门类齐全的民族兴趣小组为主阵地,以举办大规模的民族文化活动为延伸触角,不断拓宽民族教育的范畴,在特色学校的办学体系上已初具雏形,构筑了立体民族教育空间。 二是建立分层的特色目标体系。创建学校特色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进行。学校制订了“三步走”的发展策略:第一步是立足校情,确定总体目标:让学生借助民族教育的平台,汲取古老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族文化,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步,立足实践,分层稳步发展。学校总结出在“新”字上谋发展;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活”字上求质量的民族活动实践经验。此外,关注梯队建设,做好衔接工程,长期坚持,扎实推进了特色教育的持续发展。第三步,立足开放,优化特色内涵。进而不断丰富学校特色创建的内涵,整体推进了学校特色化的进程。 三是建立回族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的课程体系。 在“民族故事我来讲”、“民族歌曲我来唱”、“民族舞蹈我来跳”、“民族常识我了解”、“民族美景我来画”等活动中,学生们表演民族英雄、有关事件中的人物,宣传中华民族精神文明道德,潜移默化的得到教育,知道民族精神的伟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舞、主题队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接受民族大团结教育,成为增进民族友谊、培植民族感情的舞台。 学校坚持以优势为依托,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办学有特色;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突破口,改革课堂教学,达到教有特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注重发展个性特长,体现学有特色。拓展教育领地,开放素质教育空间。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教育活动为载体,将艺术体育教育内容作用于每一个学生,让艺术体育新苗在艺术摇篮里焕发出生命活力。做文明、诚信、友善的绿小人,做懂爱、自律、审美的绿小人,做智慧、幸福、卓越的绿小人。 2009年学校完成取暖工程改造,新装50kva变压器1台。2010年10月顺利通过省省督导评估验收。 如今,全体教职工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正在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勇于拼搏的工作精神,向“创办高标准学校 办民族特色教育”的目标奋进。
|